在手机和笔电之间,我们是否还需要一台 iPad Pro?
专栏:科技资讯
发布日期:2019-05-06
阅读量:5433
![]() 全面屏化的 iPad Pro 一改以往的圆润造型,变得方正起来,看着就像是一部被拍扁的 iPhone 5,而 468 克的重量和 5.9 毫米的厚度也让 11 英寸 iPad Pro 成为有史以来最轻薄的 iPad,这种外观设计的变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。 从设计的角度来看(事实上这也是苹果一直以来最擅长的领域),在没有了影响沉浸感的粗边框存在的前提下,新 iPad Pro 是一部将科技和设计完美融合的产品。在体验新 iPad Pro 11 的这几天时间里,我十分享受将它拿在手上,并在这块全面屏上指指画画的感觉,而在前几代 iPad 身上,这种感觉远远没有这么强烈。 iPad Pro 真正成为了为数不多让我一拿起来,就舍不得放下的设备。 ![]() 我想,让我产生这种感觉的缘由之一无疑就是 iPad Pro 外观形态的变化,这种变化除了引起屏幕「剧变」,还成为加速 Home 键在 iPad 上消失的催化剂。 在全面屏手机时代,苹果为 iPhone X 带来了一套全新的手势操作,但熟悉 iPad 的人应该知道,得益于大屏幕的优势,手势操作在 iPad 上早已是司空见惯的操作,依靠着三指上划、三指侧划等手势,早期的 iPad 即使脱离了 Home 键也能完成大部分操作。 虽然为了统一生态体验,苹果在 iOS 11 中将 iPad 的手势也改为与 iPhone X 类似的操作(我可能还是更习惯旧 iPad Pro 的三指操作体验),但由于遗留着手势操作的习惯,老 iPad 用户过渡到没有 Home 键的 iPad Pro 时,会比从有 Home 键的 iPhone 过渡到 iPhone X 系列平滑许多,这也是早期大家认为 iPad 更加适合拥抱全面屏的原因之一。 ![]() 另一方面,Home 键的消失也使得 iPad Pro 迈入了「刷脸时代」,我想这才是 Home 键消失之后值得我们关注的变化。 虽然从 iPhone X 升级到 iPhone XS 之后,我已经能够明显感受到面容识别的进步,但新 iPad Pro 的表现还是让我看到了两者间的差距。 ![]() 具体而言,每一次解锁 iPhone XS 之前,我都会下意识地将脸部和手机保持在一个合适的距离,因为 iPhone XS 无法在脸部距离手机太近时成功识别,但 iPad Pro 的体验就不太一样了。由于支持在不同方向下进行识别,所以我在 iPad Pro 上完成面容识别的过程也比 iPhone XS 随意许多,基本不需要调整 iPad 的方向或者刻意拉开脸部和 iPad 的距离,就能够成功识别。 这也是为什么我将 iPad Pro 的面容识别称为[完整版]的原因。单独拿面容识别来说,iPhone XS 上的体验给我的感觉就是我在适应它,而不是它来服务我。科技应该能够主动适应用户,而不是反过来。 让我们来谈谈生产力。 如果你观看了去年十月份的苹果秋季发布会,应该会对新 iPad Pro 的登场记忆尤深:除了介绍 iPad Pro 全新的外观,苹果几乎将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展示 iPad Pro 的生产力上,甚至拉来了 Adobe 站台,现场演示即将在今年推出的[完整版]PhotoShop,这也让许多一直以来都希望 iPad 能够取代笔电的科技极客们大呼过瘾,包括我在内的 iPad 老用户都太想看到 iPad 能够在生产力上更上一层楼。 但如今随着大家陆续收到新 iPad Pro 并给出体验反馈,[新 iPad Pro 是一款生产力工具]的言论已经不再像刚发布时那么多,「新 iPad Pro 还是以往的 iPad」渐渐成为主流。那么在手机、笔电之间,我们是否还需要一台 iPad Pro? 对我来说,日常的工作流无外乎就是在码字(有道云 app)、浏览网页(浏览器或者各类资讯 app)、通讯软件(微信、钉钉)三者之间切换。在笔电或者电脑上,得益于大屏幕的优势,我可以不费力地在一块屏幕上同时打开所有需要使用的软件,并通过分屏同时浏览不同的软件,实现协同办公。 ![]() iPad 其实也能实现类似的操作。 苹果从 iOS 11 开始就为 iPad 带来了多任务处理功能:在装有 iOS 11 或更高版本的 iPad 上,可以同时使用两个应用、边看视频边回复电子邮件、使用手势切换应用等等。我试着在 iPad Pro 上同时打开「有道云笔记」和「Chrome」,一开始的体验还不错,但是当我在 Chrome 上打开的标签页越来越多之后,我就开始体会到触控操作与键鼠操作的差距。 触控操作虽然更加方便,但论操作精度还是鼠标更胜一筹。在笔电上打开一大堆标签页之后,鼠标准确的指定能让你快速定位到想看的页面,但在 iPad Pro 上通过触控做就显得有些麻烦,你可以选择用 Apple Pencil,但这么一拿一放的效率实在有些比不上笔电的鼠标。 ![]() iPad Pro ![]() 笔电 还有就是 iPad 不同应用之间的屏障。iPad Pro 支持「在应用之间拖放」功能,你可以将应用 A 中的文字或者图片「拖放」到应用 B,然而缺乏更多应用支持使得这个特性只能活在「官方 app」中。就拿我经常需要用到的「有道云」来说,虽然它支持同屏显示,但拖放的功能的缺失导致我还是得用传统的「复制-黏贴」「保存照片-导入照片」等老办法来应对多任务工作。设想一下,你正在 iPad 上奋笔疾书地敲打着键盘,这时需要将一张照片导入到文件中,直接的一拖一放和步骤繁多的「保存-导入」相比,孰优孰劣一目了然。 当 iPad Pro 那套「拖放触控交互」可能得绕着弯路才能完成一些「键鼠交互」能够直接完成的工作时,它的意义可能就没有那么大了。 ![]() 我并不是说 iPad Pro 无法用来完成工作,相反的,我很喜欢用它的全面屏来浏览资讯、回复邮件,便携的形态使得 iPad Pro 十分适合用来完成「复杂程度」不那么高的任务。在我看来,iPad Pro 和笔电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,而是互相配合,给我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的关系:进行高强度工作时,笔电能给我带来更高的效率;面对一些复杂度不高的任务时,我更喜欢通过 iPad Pro 来完成,便携的形态意味着更大的自由度。 工作之外,iPad Pro 还承担了「移动修片工作站」的任务。 在没有 iPad 之前,为了快速将相机拍摄的照片朋友圈或者微博上时,我一般只能通过相机或者存储卡的 Wi-Fi 分享来导入,过程十分繁琐,对所处的网络环境也有比较大的要求。但由于这一代 iPad Pro 引入了 USB-C 接口,所以我可以一气呵成地将相机或者 GoPro 上拍摄的素材导入 iPad,完成编辑。 而且相比手机修图或者剪视频,新 iPad Pro 也有许多明显的优势。首先是更大的屏幕带来了更加自由的操作空间,能够更清晰地看清照片的细节,在一些需要对操作的精度要求高的工具时,大屏幕的优势就更加明显了。例如我之前分享过的照片景深编辑应用 Focos,在 iPad 上配合 Apple Pencil 使用「修复」功能就更加得心应手。 ![]() 下面列举一些我经常在 iPad 上使用的 app,供大家参考: ▎Snapseed:老牌的照片处理应用,作为一款「装机必装」的 app,Snapseed 提供了多种编辑工具,包括基础的曝光、明暗、对比度、饱和度、清晰度等,还支持局部处理和多种滤镜,几乎是一个全能的照片编辑工具; ▎VSCO:从 iPhone 转到 iPad,VSCO 依旧是我最常用的后期应用,加入订阅(138 每年)之后,会有更多高质量的滤镜和工具,这也是少数几个适配了 iPad Pro 11 的后期应用之一; ▎Videoleap:它提供了许多比 iMovie 更丰富的功能,而且整体的 UI 设计也简单易懂,即使没有剪辑视频的经验,也能快速上手。但曲库不全是一大遗憾,所以我一般都是在这里剪辑完视频后,再到通过一闪添加 BGM; ▎Focos:作为一款主攻照片景深编辑的应用,Focos 提供了许多优质的工具,让你能轻松玩转照片的景深,例如模拟真实相机的虚化效果、修复景深缺陷等; 初代 iPad 的发布会上,乔布斯在介绍这一具有全新形态的设备时用到一张 Keynote,左边是代表着智能手机的 iPhone,右边是代表着笔电的 MacBook,而 iPad 被摆在了中间。「这种新产品(iPad)必须在重要应用(key points)上有良好的表现才能够被市场接受,甚至需要比智能手机或者笔电表现得更好才行。」乔布斯介绍道。 那么是哪些重要应用呢?当时乔布斯列举了以下几个例子,分别是网上冲浪、收发邮件、处理照片、观看视频、听音乐、玩游戏、阅读电子书等。对于当时推出的初代 iPad 来说,更大的屏幕、更强的续航、更强的性能使它能够很好地完成上面这些任务,当时市场热销的反应也证明了 iPad 是一款成功的家庭娱乐消费设备。 ![]() 如今的 iPad Pro 通过加入 USB-C 接口、改进 Apple Pencil、采用全面屏等方式,让我们看到了一丝「生产力」的微光,但要谈 iPad 取代笔电可能还为时尚早(或许根本就不该谈)。 在笔电和手机之间,iPad Pro 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给我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便利,例如在手机和笔电之间,我更喜欢在拥有可触控大屏幕的 iPad 上使用 Netflix;在局促的飞机座位上,iPad Pro 小巧的体积也更加适合用来处理一些轻量化的工作,相比之下,笔电和手机都有各自的短板,前者不够便携,后者无法胜任多任务工作。而且在一些创意达人的手中,iPad 摇身一变成为随手的创意工具,在已经足够强大的娱乐属性上又展现出更多的创意属性。 每个人在回答「在手机和笔电之间,我们是否还需要一台 iPad Pro?」这个问题时,可能都有自己的想法。于我而言,iPad Pro 的出现使得我在手机和笔电之间有了另一个选择,我也已经开始渐渐离不开它所带来的便利性,所以我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显而易见了。 说点什么
发表
最新评论
|
点击开启品牌新篇章